CHIIIKO

古典文学作品小推荐

星槎归处:

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弄的活动(尽管我自己没写清楚),总之作为结果推一点古典文学作品(计八篇)。尽量选择不同的文体,又不是太知名能产生一点新意的。网址里放了原文,少量没有注释的。

先秦·屈原(一作宋玉) - 《招魂·乱辞》
「乱曰」以后的部分,个人以为是《招魂》的精华。我主张作者是屈原,所以按屈原的角度来说吧。在正文中反复呼唤「魂兮归来」之后,屈子用了很伤感又很美的方式总结。他并没有继续招魂之辞,而是回忆随从君王游猎的遥远往事。如果说正文的招魂辞是「你应该回来」,那么乱辞则是「我希望你回来」,一转上文呼告式的口气,仿若低语——进行了这么久的招魂式上远魂还是没有归来,至少在最后一展我内心的伤感与怀旧吧。

东汉·王充 - 《论衡·祸虚篇》
王充在《论衡》一书中,给我的印象之一就是,他用很精妙的论述驳斥了一些习以为常,知其误而不知其所以误的说法,而《祸虚》又是这一点体现最明显的篇章之一。这篇举了不少例子来驳斥「恶有恶报」这一常见说法,以「李斯妒同才」一段的论述最妙,当年读到那一段时真是感叹他思路的妙绝,至今难忘。

魏·曹丕 - 《善哉行》
子桓无论诗还是文,都能触及到某种最幽微的情感。说是感叹时间的流逝,也还是觉得不贴切。「忧来无方,人莫之知。」他并不是为某一事某一物而发这种感慨,他的这种悲伤是普遍的,精微的,又难以言传的。他所表现的是源于现实,又架于现实的伤感,又是与无可奈何又无所知晓的伤感的协和。他的诗并不需要任何解说,因为拥有同样伤感的人,在读到文字的那一刻就明白了。

梁·任昉 - 《出郡传舍哭范仆射》
全诗三章,百度百科有第三章的解说和鉴赏,前两章网上难搜到简白的注释,所以主要说的也是第三章。这是追悼诗中我印象极深的一首,它与今世的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共鸣。社交媒体始终难与现实相接,如果我的友人遭遇了什么不幸,我很难,甚至永远不能接到消息。「宁知安歌日,非君撤瑟晨。」我当然不想在你不幸的时候作乐,但更让我悲伤和内疚的是,我连你遭遇不幸这一事实都不知道。每每读完这首诗,总有种异样的悲伤,以及更深的担心。

唐·王绩 - 《咏怀》
王绩的诗给我的感觉多是温丽而寂寞,如他的代表作《野望》之「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」,暖色调中透出一丝寂寞,而又温和,毫不突兀。这首亦是如此,用温和的笔调写出了终结的空寂。一生志意尽付泡影,本应是极其凄厉的文字,他似乎看开了,实际上又没有,有所执着,但又似乎看开了,在这种矛盾与调和中诞生了这种柔和。

唐·孟云卿 - 《悲哉行》
云卿的诗都是这个风格,这是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首。文白如话,而写得毫无造作。他并没有刻意渲染悲苦,也没有想反应什么,抨击什么,他只是一字一句,深深地把悲苦刻成了文字。而正是这种写法令人不忍卒读,尤其是其中的警句,更是入骨。云卿诗尚有《古别离》《伤情》《古挽歌》亦如此。

唐·徐夤 - 《人生几何赋》
叹人生无常的作品不少见,而徐昭梦这篇将这个主题写出了唯美的色彩。「梦幻吞侵,朝浮夕沉。三光有影遣谁系,万事无根何处寻。」无论是单独抽出其中的句子来看,还是全篇一起读,都能感受到。以美的笔调叙述人生无常,伤感也好,洒脱也罢,都不重要。读这篇赋,氤氲在文字间的便是那浮世的虚无美。

宋·吴文英 - 《踏莎行·润玉笼绡》
依常理,梦境远比现实缥缈,但梦窗于这首词中反其道而行之,用了上阕全部的篇幅,记叙梦中彼美的姿态。现实时间正是端午,而梦境中「艾枝」这一时物以及红裙等等色彩都带有端午的气息,这场梦几近于现实重叠。上阕的笔调极浓烈,却正是他想将这场梦当成现实的情感表现。于是下阕一转,反而清幽到了凄楚。这定然是「午梦」而不是「夜梦」,午梦浅,因而更容易与现实交合,恍然间似乎醒来后彼美还在身边,然而又是「香瘢新褪红丝腕」,她并没有在梦醒的那一刻离去,而是在梦醒之后才渐渐消失的。私自以为这种梦现间的渐转是这首词的美的机枢。


评论
热度(33)
又冷又杂,随性更新。不求悦人,只为自娱(无论多久前的文都欢迎评论唠嗑♥)
此号为同人创作专用;杂感类转子博客